核心提示:人口开始变得金贵了,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前几年,老龄化甚嚣尘上,紧接着不想生娃,不想结婚,人口净流出,城市收缩,“抢人大战”、经济增速“下台阶”等等接踵而来。主流的宏观经济研究中,但凡讨论到长周期的波动,都会追溯到人口这个宏大而影响甚远的“渐变量”上面。当前,东北这个曾经的高增长地区经济“失速”,产业结构与人口“双重老化”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这好理解,工业化先行地区有两个特征,即自然资源依赖和城市化率高。
人口开始变得金贵了,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前几年,老龄化甚嚣尘上,紧接着不想生娃,不想结婚,人口净流出,城市收缩,“抢人大战”、经济增速“下台阶”等等接踵而来。主流的宏观经济研究中,但凡讨论到长周期的波动,都会追溯到人口这个宏大而影响甚远的“渐变量”上面。当前,东北这个曾经的高增长地区经济“失速”,产业结构与人口“双重老化”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这好理解,工业化先行地区有两个特征,即自然资源依赖和城市化率高。
当迈入现代经济后,工业化仰仗的自然资源迅速“失宠”,“资源依赖+体制红利”的惯性增长逆转为桎梏,向服务业转型的步伐非常沉重。另外,本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二波城市化红利,即2001-2018年由“入世”带动的城市化,2008年以来由产业升级带动的城市化。由于先行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加上传统重化工业吸纳就业的空间有限,无论是本省农业剩余人口城市化,或吸纳其他地市人口或外省人口,传统工业城市都无优势,只能艳羡兄弟省市。
既然,本地不能提供就业机会,而兄弟省份却欣欣向荣,人往高处走,人口开始大量外流。另外,工业化和城市化都靠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相对彻底,也过早催生出“低生育”趋势。祸不单行的是,先行工业化,往往意味着老龄化提前到来。老龄化叠加人口外流,传统工业城市经济衰败不可避免,作为领先指标的房价必然走低。比如,近期传得沸沸扬扬的黑龙江鹤岗楼市“白菜价”。基于工业化先行区域的经验,城市恢复生机,靠的是新鲜人口。
比如,上海、北京的生育率(育龄妇女平均生育数)只有0.6-0.7,在全国垫底,但由于这两个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城市的活力非常足。美国也一样,宽松的移民政策一而再、再而三地稀释前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后,随之而来的老龄化趋势,2017年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8岁,而移民非常少的日本高达48岁。事实上,老龄化是目前我国多数大城市面临的问题。对此,各大城市的应对策略,就是“抢人口”,也就是存量“红利人口”(16-64岁)的博弈。
中短期来看,“抢人口”可谓一举多得,比如补充了亏空的社保,延缓了地产需求衰落,消费和投资获得支撑等等,因为抢到的人口多是红利人口。以2017年以来“抢人大战”中获得常住人口最多的西安为例。2017年3月-2018年3月,西安新增常住人口108万,其中红利年龄(15-64岁)人口占比高达85.2%,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仅为3.1%。但是,我国老龄化加快是公认的,而存量人口博弈显然是不可持续性,“抢人口”的边际效应将迅速递减。
从根本上看,还是要提高生育率,而不是靠“抢人口”。一方面,“抢人口”只是延缓了老龄化;另一方面,对城市主政者来讲,抢到人口意味着红利人口从天而降,经济转型和改革压力减轻。但是,如果红利人口后续变老了,生育率却没有起色,很多城市将步东北部分城市先行衰落的后尘。提高生育率则不然,不仅意味着从摇篮开始的消费,以及围绕消费的终身投资,更重要的是,生育率稳定,家庭和人口就稳定了,城市也就稳定了。
而且,经济活动围绕人进行,有人的地方才有需求和供给,才有生机,经济才能顺畅循环起来。因此,先行增长地区经济“失速”,表面看是老龄化、人口外流,本质上是生育率太低,导致城市没有生机。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城市还在迷恋物质增长,应对老龄化的措施还在工业和基建,希望国家在区域振兴时,能够多投一些大项目来。笔者认为,如果将资金用在生育家庭税收减免、二胎奖励、学前教育、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弹性工作制等方面,修复城市损坏的人口年龄结构,城市的生机也将因新生命的补充而恢复,老龄化形势将大为缓解。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卓财商。
推荐阅读: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卓财商会员投稿发布或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caishang@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