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9年启动的第二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调查从消费者态度、行为、知识和技能等多角度综合定性分析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情况。据财经新闻网了解报告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能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和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个人信用,延迟消费的意愿则略有下降或更加倾向于即时消费,其中全日制学生延迟消费的意愿最低。
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报告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简称“消保局”)2019年启动的第二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调查从消费者态度、行为、知识和技能等多角度综合定性分析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情况。据财经新闻网了解报告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能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和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个人信用,延迟消费的意愿则略有下降或更加倾向于即时消费,其中全日制学生延迟消费的意愿最低。
报告显示,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对“今天有钱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选择“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比例约占79.03%,降低了0.37%,17.80%的受访者持“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的观点。
同时,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上稍有提升,中值略有上移,金融素养的标准差有所增加。具体而言,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平均分提高了1.06,中值增加了2.22,标准差增加了1.98。
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较上次调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东北、西部和东部的上升较为明显,中部有提高,但变化相对缓慢。
从人口结构看,不同群体的金融素养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分城乡看,城镇和乡村居民金融素养均有提高,且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从受教育程度看,低学历群体(初中、小学及以下)金融素养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中高学历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收入看,金融新闻网了解到低收入(2000 元以下)的群体金融素养得分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其他收入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或几乎没有变化。
财经资讯了解到通过本次调查,央行得出结论:一是应当持续跟踪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变化,为金融教育工作的统筹开展提供重要依据;二是要继续关注重点人群和区域的金融素养水平,结合群体特性开展适宜的金融教育活动,着重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三是要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利用数字技术的优良特性,开发更多与数字时代和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金融教育工具。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卓财商会员投稿发布或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caishang@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